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逐梦小说 > 女频言情 >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后续+完结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后续+完结

高平 著

女频言情连载

又名午朝锣鼓,始于武宁县甫田乡太平山“天乙佑圣宫”道教仪式。南宋理宗六年(1230),章哲拜辞武当山,寻访至太平山,广收门徒,兴建宫殿,开宗布道,距今已有近800年历史。长期的道教科仪活动的创建和发展离不开道教音乐的代代相传,据《太平山志》载,太平山道教音乐至今已有41代。今这一既古老又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就是由太平山道教音乐经过历代传人传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特色音乐。宋、元、明三朝,是太平锣鼓道乐发展最辉煌的时期,由于太平山道教受到多位皇帝的御赐和诰封,成为“皇室家庙”。宋理宗二十六年,皇帝封章真人为“自然灵应真君”;元仁宗皇庆二年,皇帝敕封章真人为“天乙佑圣宫自然广惠真君”,并钦赐金钟、化钱炉及道政司官印。明成化丁亥春,成化帝加...

主角:白居易梁山伯   更新:2025-02-19 15:24: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白居易梁山伯的女频言情小说《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后续+完结》,由网络作家“高平”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又名午朝锣鼓,始于武宁县甫田乡太平山“天乙佑圣宫”道教仪式。南宋理宗六年(1230),章哲拜辞武当山,寻访至太平山,广收门徒,兴建宫殿,开宗布道,距今已有近800年历史。长期的道教科仪活动的创建和发展离不开道教音乐的代代相传,据《太平山志》载,太平山道教音乐至今已有41代。今这一既古老又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就是由太平山道教音乐经过历代传人传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特色音乐。宋、元、明三朝,是太平锣鼓道乐发展最辉煌的时期,由于太平山道教受到多位皇帝的御赐和诰封,成为“皇室家庙”。宋理宗二十六年,皇帝封章真人为“自然灵应真君”;元仁宗皇庆二年,皇帝敕封章真人为“天乙佑圣宫自然广惠真君”,并钦赐金钟、化钱炉及道政司官印。明成化丁亥春,成化帝加...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后续+完结》精彩片段


又名午朝锣鼓,始于武宁县甫田乡太平山“天乙佑圣宫”道教仪式。南宋理宗六年(1230),章哲拜辞武当山,寻访至太平山,广收门徒,兴建宫殿,开宗布道,距今已有近800年历史。长期的道教科仪活动的创建和发展离不开道教音乐的代代相传,据《太平山志》载,太平山道教音乐至今已有41代。今这一既古老又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就是由太平山道教音乐经过历代传人传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特色音乐。
宋、元、明三朝,是太平锣鼓道乐发展最辉煌的时期,由于太平山道教受到多位皇帝的御赐和诰封,成为“皇室家庙”。宋理宗二十六年,皇帝封章真人为“自然灵应真君”;元仁宗皇庆二年,皇帝敕封章真人为“天乙佑圣宫自然广惠真君”,并钦赐金钟、化钱炉及道政司官印。明成化丁亥春,成化帝加封章真人为“仁天教主太平护国天尊”,钦书“通真宝殿”匾额。太平山在历代为皇室举行规模宏大的斋醮仪式中,促使太平锣鼓不断完善和成熟。
太平山道教锣鼓大多情况下是歌乐一体的艺术形式。而在有些法事科仪如“步罡踏斗”时,其步行转折,需踏在罡星斗宿之上,步态宛如舞姿,这时又可谓歌乐舞一体的艺术形式。
太平锣鼓科仪音乐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经韵音乐(声乐)和曲牌音乐(器乐),也就是歌和舞。根据演唱或演奏场合与对象的不同,又将经韵音乐分为阳韵和阴韵,曲牌分为正曲、耍曲、法器牌子。阳韵,主要用于殿内祀奠,配合课诵、演法,其对象是“神”,是在宗教内部活动中应用的歌曲。阴韵,用于殿堂之外的斋醮道场活动,如赈济、施食等,其对象是“人”,是宗教外部活动中应用的歌曲。正曲主要用于为神灵做法事,是不同或相同经韵交接间隙时所演奏的过门音乐,或通过该音乐演奏以转换法事程序。耍曲主要用于为民俗做道场,也可用于娱乐性演奏,是在演奏开始前或结束后所演奏的曲牌,意在扩大声势吸引观者。法器牌子主要用于殿堂之外的道场活动。
经韵音乐是太平山道教音乐的主体,所谓经韵音乐就是将经文配上曲调的诵经音乐。在经韵音乐中有赞、颂、韵、步虚、吊挂、引、偈、诰、号、提纲等不同样式及体裁。由于仪式宣行的需要和演唱方法的不同,经韵音乐又形成了不同的腔体:韵腔、诵诰腔、念咒腔、讽经腔,而韵腔极富旋律性,其歌唱性也最强。
太平锣鼓历来与地方民间音乐血肉相连,尤其是正一道派,斋醮讲究音乐吸收,融汇地方民间音乐更为主动和自然。太平锣鼓就是融合了武宁民间十八番的音乐,构成太平锣鼓音乐民间世俗化的基本特征。
太平锣鼓音乐以驱邪逐恶、净化心灵、祈求吉祥平安为目的,劝人去恶迁善,互相安抚,互相祝福,激励人们友好、向上、和谐。历代传人始终以章哲所传的音乐为代表,传承脉络十分严谨。现演奏的十五种曲牌基本上坚持了章真人的恪言和信守。主要曲牌有《黄板头》《决槌》《四槌》《一槌》《二槌》《三槌》《二尺上》《雁别翅》《参槌》《五槌》《八槌头》《九槌尾》《紫燕东来》《单挑》等,主要打击乐器有大铙、小铙、大镲、小镲、铛子、手铃、大木鱼、小木鱼、大鼓、小鼓、大铁磬、小铁磬、大铜磬、小铜磬和唢呐等。
2014年,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流行于柴桑区西部新塘、涌泉一带,是农民在春插季节,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举行的音乐农事活动,清代开始盛行。
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号子。它不同于一般的号子仅求步调一致,更多是为振奋精神、活跃劳动气氛歌唱,内容丰富,唱天文地理、伦理道德、风土民俗、古代故事,并可即兴成词,见人唱人、见物喻物、见情唱情。旧时,每年农历四月初春插时节,有钱人家(东家)请当地有名的秧号歌手前来,同时请来插秧能手。歌手领唱,众插秧者边插秧边唱和,主唱者谁唱得越好、掌握的歌词越多,谁就越受尊敬。东家田里的秧插完后必办茶饭以谢主唱及插秧人。随着时代变迁,以往那种具有仪式性的农事活动日渐减少。如今,演唱秧号这一民俗,成为老百姓在茶余饭后闲暇之时,聚集在一起从事文化娱乐活动的常见形式。
由《开秧门》《牵号》《活马》《洗马》《采茶》《剥麻》《问路》《谢茶》等十几种曲牌联辍而成,表现了一整天的劳动程序和生活情趣,套路大致相同,曲名和音调略有差异,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味。每个形式开始时,均应先燃放鞭炮,在领唱、合唱的歌声中,扯秧苗、装兜,挑到水田里,同样在领唱、合唱的歌声中插秧。如《开秧门》是清早下田扯秧时所唱曲牌,《活马》是在扯秧时,将特制小板凳从泥中移动时所唱曲牌,《洗马》是早上扯完秧后,将板凳拔出洗净时所唱的曲牌,《牵号》是早饭后插秧时唱的曲牌,《消号》是中午收工时唱的曲牌,《弹棉花》是下午插秧休息时所唱曲牌,《剥麻》是插曲等等。歌词内容大体分为五类:一类是祝贺、感谢、赞颂东家的吉祥话;一类是儒家文化的传统观念;一类是故事题材;一类是宣传、歌唱健康的乡风民俗和生产知识;一类是逗趣式的打谜语。前四类基本是从古到今的传承节目,也有各个时代不断加入的秀才、塾师等文人墨客的新编内容。打谜语则多为即兴创作,年年出新,这一点最能体现秧号歌手的水平。
秧号中的徴调式较多,羽调式次之,角商调式较少。徴调式强调主音上方五级“2(Re)”,有的曲牌系徴、羽交替而成。羽调式强调主音上方五级“3(Mi)”,强调音多出现在句中的顶点上。角调式强调主音上方四级“6(La)”。商调式强调主音上方五级“6(La)”。《收号》中,因“1”向下游离,出现以变宫“7”为角“3”的商、徴交替因素,有新鲜感。秧号均为四、五声调式,曲牌中虽分别出现“4#47”等偏音,系游离所致。“1”习向下方游离为“7”,“3”习向上方游离到“4”或“#4”,多出现在两个同音之间,如:“676”、“545”或“5#45”,系装饰性的。“4、7”两音的出现,有时起转调作用,如涌泉乡《牵号》中倒数第二节尾
“6 6 2 6 - 4 4 - - -”原为C徴调,此时转为F宫调(以变“4(Fa)”为宫“1(Do)”,起色彩变化作用。
秧号的曲调多为两句体或单句变化体,看起来简单,因用一领众和,又间插扩充衬句及上述多种唱腔手段,显得非常丰富。《问路》一曲,曲体结构为ABA三段,作多次反复,B段似穿歌,一问一答,非常有趣。秧号的音调则多是上下级进,间夹少量跳进,唱腔中多装饰及回挽状润腔,和唱部分发展重复,领唱部分一呼一应,造成层层向上,步步回落。秧号中的衬词也丰富多彩,有情绪性的衬词“哟嗬咳嗬”、象声性的衬词“哗呀嗬”、地名衬词“南康府”、水名衬词“秀阳河”、情意性的衬词“茶扬花”等,为唱腔增色不少。衬词还有另一种作用,如《洗马》《收号》两个曲牌的音调大致相同,但衬词各异,前为“也嗬嘿”,后为“哈哈嘿”,使唱腔在情绪上有所不同。秧号中仅《谢茶》一曲有锣鼓伴奏,造成欢乐的气氛,以此感谢东家的盛情款待。
曾入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1996年3月出版)17首,为音乐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和研究素材,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宁打鼓歌
武宁打鼓歌俗称“锄山鼓催工鼓耘禾鼓”,源于湖北锣鼓,是一种以鼓伴奏的田间山歌,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清同治《武宁县志》载:乾隆年间“楚人来宁垦山者,多以百计。绝嶂层岩,鸡犬相应。火耕旱种,百锄并出。每数十人为伍,其长腰鼓节歌,以一勤惰……农民插禾,联邻为伍,最相狎昵,午饮田间,或品其工拙疾徐而戏笞之,以为欢笑。每击鼓发歌,递相唱和,声彻四野悠然可听……”据《武宁县志·艺术卷》载:打鼓歌最迟于1700年前由湖北传入武宁,后又融入了“吴歌”韵味和武宁乡土风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并在武宁民间广泛流传,迄今已有300年的历史。
武宁打鼓歌分为长歌和短歌。长歌也叫排子歌,唱的歌词多是叙事长诗; 短歌又叫散歌,主要表现时政、情歌、风俗歌等。打鼓歌歌词主要内容一是歌唱男女爱情,二是反映时政社会,三是表现乡土气息,四是描绘生产劳动。武宁打鼓歌所用的鼓,形如腰鼓,略短而粗,系彩带,斜挎于鼓匠右肩,或用带套颈,坠于胸前。鼓槌用竹连其节的一端削制而成。打鼓时,右手持鼓槌以竹节击鼓,左手扶鼓体的一端并以指齐按鼓面,发音铿锵,音色时有变化,鼓声悠扬清脆,数里之外可闻。
武宁打鼓歌演唱时间较长,从早上出工直到傍晚收工才结束,而且有一定的演唱程序。人们到达劳动场地时,鼓匠先敲一顿鼓(滚鼓),唱上一段开场白(起号),多为赞美之词。众人则帮腔(搭号),此后才开始唱正歌。正歌由四大段落即四番鼓组成,次序为起头番、落二番、紧三番、刹四番。其中落二番占据大部分时间,它旋律沉稳、平缓,是见人唱人、见物喻物的即兴演唱,又能插入搭号,适宜漫长的体力劳动节奏。在助兴演唱时又以情歌为多,可谓情意绵绵,妙趣横生,能使劳动者消除疲劳,增添干劲。
武宁打鼓歌在赣北文化传统项目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赣北人民生产劳动、民俗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是赣北文化的瑰宝。打鼓歌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既可以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增进民众团结,丰富地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又可以为音乐舞蹈编创人员提供很好的艺术素材,丰富舞台艺术表演形式。武宁打鼓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它的演唱、伴奏方法及鼓点的打法,与褥草歌、戏剧山歌的关系都是很好的研究课题。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武宁打鼓歌,武宁县对打鼓歌的文化历史沿革和传承乐谱进行了全面普查,全面收集了打鼓歌音乐、歌词、队伍等资料,武宁县还成立了研究机构和打鼓歌协会,建立了武宁打鼓歌原生态保护区,并配备了资料保护系统。在保护区内建立了多个传习所,对民间艺人进行专业培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武宁县还组织编辑了打鼓歌的教材,在全县中小学开设了打鼓歌课程,培养打鼓歌传人,让打鼓歌这朵民间艺术奇葩越开越艳。
2008年,武宁打鼓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修水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民间流传的吹打乐十八番广为流传,已有八百余年历史。
据县志记载,十八番,又称“十八翻”,是修水古老的民间乐器艺术,由唢呐、二胡、锣鼓等十多种乐器配合而成,节奏变化丰富,气氛热烈异常。十八番锣鼓之所以叫“十八番”,是因有18种锣鼓节奏变化而得名。
又据黄氏家族相传,979年,北宋兴国年间,礼部侍郎黄中理(修水双井人,黄庭坚曾祖父)在崇乡开办芝台书院时,常与民间艺人韩作熙打谱、下棋、题诗、作画,也研究各种民间器乐曲牌,授意作熙将官廷雅乐之管弦妙法融于鼓乐中。崇乡锣鼓很快出了名。这就是十八番的雏形时期。
另据史料记载:“北宋乾德(961)至大中祥符(1015)间,分宁禅门佛事犹盛。”佛教鼓班中所用的打击乐,除铙和铜鼓以外,其他如小鼓、小锣、云锣、小钹、大钹、大锣均为民间采用。不同的是,民间锣鼓中以板鼓和响子代替了木鱼,并加进了抛锣。在乐器配合与节奏上,佛教鼓班与民间锣鼓队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1065年,临济宗八世慧南入主黄龙寺(今修水黄龙山黄龙寺)开创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黄龙宗,佛教发展空前。佛门盛事之日,各处鼓班云集,声势浩大,夜以继日,大大刺激了民间锣鼓队的发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间锣鼓十八番与佛教音乐共同并存,互为影响,不断完善。
北宋熙宁初年,王安石行新政,宫廷雅乐亦受节制,各种艺术大量流入民间。官居朝廷监察御史的徐禧(修水何市人),考察古今事变及民风村俗,对分宁家乡婚、丧、喜、庆皆用“吹打”的习俗很有感触,曾曰:“宫之乐,乡亦之乐,官悦寻欢,民悦自娱,太平盛世,孰视民生喜、怒、哀、乐乎?”历史上,何市、黄港、上奉一带的“吹打”,都享有盛誉。
南宋绍兴年间(1131),高宗诏命各处军民充实分宁,一时各省人口大规模迁分宁落户,其中从粤南潮汕来的客家人亦不少,他们分居于黄港、黄沙、黄坳、何市、上奉、山口、征村、雅洋、程坊、靖林一带山林之中,繁衍生息。客家人受和祖居潮汕文化的影响,在长期的实践中,把潮汕锣鼓技法与十八番传统交汇在一起,赋予十八番锣鼓以新的精髓和内容,推动了民间吹打乐十八番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后来,十八番经历了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发展,一直活跃在民间,沿袭到今天。
十八番也叫“小吹打”,使用的是小唢呐、小鼓、小响子、小云锣、小钹、小抛锣等打击乐,只有大钹、大锣二件乐器是大的。十八番有坐奏和行奏两种。坐奏时鼓手在中间,大钹、大锣不离左右,其他小件打击乐各分两边。一支唢呐吹奏时,坐鼓手旁;有两支唢呐时,分坐两边最头位置。行奏时,有两支唢呐则唢呐走前,如一支唢呐则走在鼓手之后。鼓手有一个特制的架子,上面摆放着小鼓、板鼓、响子三件乐器,然后用布带系着架子,挎在自己的颈脖子上,三件乐器挂在胸前,便于演奏。大钹、大锣是十八番中加花变化之重要乐器,它要与鼓手密切配合,行奏时与坐奏同列鼓手两旁;其他小件乐器随后,位置不作严格规定。
十八番在节拍上也有其特点,有四二拍、四三拍、四一拍,之间交替紧凑、变换自如。节奏的变化跟随锣鼓点子变化,因而十八番锣鼓又叫“点子鼓”。演奏起来,鼓手的作用最重要,他一人操作小鼓、板鼓、响子三件,依靠小鼓、板鼓、响子的敲击发出点子来指挥整个锣鼓的配合与进行。
十八番的十八个名目分别是《开槌》《花边》《起吹》《画眉跳架》《底槌》《八哥洗澡》《扑灯哦》《鸡公啄米》《双马过桥》《东风槌》《南风槌》《西风槌》《北风槌》《中槌》《山摇地动》《七星锣》《凤点头》《十八清》,除《开槌》与《十八清》固定在一头一尾的位置外,其他十六种节奏均可前可后,反复加以调节变化,也就是说整个演奏可长可短,由鼓师傅(鼓手)灵活掌握。
如今,时代不同了,各种民间古老的艺术形式为新的方式所取代,但有民间锣鼓老艺人的地方,仍有十八番活动的踪影,黄港镇清凉山区仍然有两支锣鼓队在活动,一支在清凉村,另一支在高洞村。他们都是钟氏客家人,至今以老带新坚持着活动,作为客家的传统文化缩影保存下来。此外还有程坊乡的龙船村、鹿坑村吹打,虽然因东津电站库区移民工作的进行,原来锣鼓队里的人员已分散,但一旦有活动邀请又能够聚拢演奏。还有何市田铺、上奉沙洲等地仍可以追寻到十八番锣鼓的踪迹。
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德安地处赣北通衢地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尚书·禹贡》:夏禹治水,“过九江,至于敷浅原”。据蔡沈《书经集传》,敷浅原即今之德安县。系民间音乐类山歌体系,流传较为广泛,流行地区主要在德安县的西北和东北片区。
是德安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不断创造、丰富、完善而逐步形成的原生态歌谣,在江西民间音乐中独具特色,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民间音乐发展史及地方民间音乐发展史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
形成于明朝,盛行于清朝,由勤俭歌、思勤歌、薅麦歌组成。据民间老艺人说,清朝康熙年间,湖北灾民逃到德安,靠卖唱乞讨为生,将湖北的薅草歌传到德安,后逐渐被德安民间艺人所吸收,并将其融入当地民歌中,形成后来的薅麦歌。秧田歌盛行于清代中后期,据清代德安县志同治十年刊本刘性敏《田家词》中载:“一年农事重栽禾,晓起家家作铧锣。送馈小鬟憨太甚,见人也学唱秧歌。”由此可见清代中后期秧田歌在德安流传的盛况。勤俭歌的具体形成年代现已无从考证,但据民间老艺人说,祖辈几代都会唱勤俭歌,一代一代口传心授,传承下来。民国时期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勤俭歌和小调十分流行,大家你唱我和,特别热闹,特别带劲,是在田里劳作时解乏提神的有效方法。
融合了民间土语小调,语言形象生动、诙谐幽默,歌唱农时、节令、风俗及历史人物,寓教于人,讴歌勤俭、斥责懒惰,赞美英雄人物,追求幸福理想,艺术特色鲜明,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和等,没有锣鼓或旋律器乐伴奏,一般是在田间地头劳作时而唱。演唱风格既有高亢、奔放、浑厚、质朴的高腔,又有嘹亮、悠扬、优美、朴实的平腔,拖腔悠长,旋律优美。
音律上属五声徵调式,强调主音上方五级,强调音一般出现在句中转接处或上句尾;歌曲形式均为多段歌词分别套唱同一旋律的分节歌,词体结构多为七字五句体,仅薅麦歌为五五七七字长短句体;内容朴实,乡音浓厚,饶有地方特色,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
2011年,被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