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说,所谓“阴阳者”,乃是天地间之真理也。
世间万物皆不离阴阳之纲纪,万物之变化皆始于阴阳之消长,所有自然界生命之源于此,大地之神的表征也。
吾人治病必求其本源于何处。
自然界中所有的阳气累积而成为天,所有的阴屯积而成为地,故有天阳地阴之说。
阴阳间消长之定律,吾人可如此说,当阴静止不动则阳反生躁,因无阴之津液来润泽。
如人在髙空飞行必生躁,因无地阴之滋润。
阴要盛则必先令阳气生,阳一旦受损则阴必内藏,此阴阳相互之关系,为仲景伤寒论大法之秘也。
阳如化气而出,则内阴必成一形体而堆积,无法分散到全身。
寒冷至极点必反生热,热到极点时反生寒,都是极不平衡 时产生的现象。
寒气也就是不为身体所受用之废弃物,停留身体过久不出,则必生污秽。
热气乃生命之动能来源,此为身体能量的来源,其清且受用于身体,如一旦体内高营养物向下行,必因胃肠不吸收而流失,产生洞泄于外。
反之如不为身体所受用之废物停留体内不向下行,必发生胀满气闷,这种阴阳反其道而行,病乃生焉。
所以,人如天地一样,清阳向上升为天,浊阴必下沉而为地。
地之阴气一旦化浊为清必向上升为云,天阳之清气上升到一个阶段必下降为雨,为地阴化生动能来助阴消化分解其浊物,再化生为清阴之气,再上升为天阳。
是故雨本身出于地之阴气,云本出于天之阳气,所以中医把人比作天地自然定律一般的认为人之清阳必出上窍目、口、鼻、耳,浊废之阴则由下窍尿道、肛门离开身体。
清阳之性能使表之肌肉强壮,混浊之阴即不好的物质进入五臓,由五赃来生化,再把营养留下,分解出的废物再转入腑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所以高单位之营养物即清阳能充实西肢,对人体有害之物质则进入腑来排泄。
水属于阴较冷,火属阳为热,阳如气一样看不见,但却是动能之源,阴有味可察觉出为津液,来滋养全身,津液足则形体成,但形体又靠气之动能来维持。
气为人身之精华,此精华乃由食入体中之髙单位营养所化生出的,故人之精神靠气之足,人之形体靠阴之津液维持。
过食厚味之物,人体无法完全代谢消化,形体乃变。
气不足则人之精神精力必因而受损,人体摄取食物之精华乃化生为气,气之清浊又受味之厚重影响,味厚则气必伤。
人体代谢出的浊物,必须完全离开身体自下道而出,阳气之尽头必在上窍气满而出。
食物之味重者为阴,较淡者为阴中之阳,食物营养高的为阳,营养差的为阳中之阴,味食过厚重则生泄下,清淡的则易消化 为身体所受用。
阳气过于清薄则易离开身体,过于厚重则引起发热,人体内之阳火过盛必造成气衰,阳火之气较少则气必强盛,故太过的火也就是太干燥,津液必不足必反蚀气,所以此时必食助气之物使之火降,火过盛则气易散,火小气乃生。
气味中属辛辣、味甘的易于发散,此为阳,而味酸、苦重的属满泄为阴。
体内一旦阴过盛则阳必病,阳过盛则阴必病。
阳过盛生热,阴过盛则生寒。
寒重至极则反生热,热重至极反生寒象。
寒盛则外形损伤,热盛则人精气散而易伤。
一旦气受损,通行无力,则生病痛;形受损,则浊物 堆积而生肿病。
因此,如病人先产生痛,后生肿胀者,为气伤而使形伤。
如先生肿而后生痛者,乃属形受伤再影响到气之行。
自然界之五气为风、热、燥、寒、湿亦复如此。
风强大则万物动,热太过则生肿胀膨满,过于燥则必干,寒冷太过则必浮于表面如冰雪,湿太盛则必流动而泄走。
天地间有春夏秋冬阴阳五行之消长,以生长收藏西大原则循环不己,所以会有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如同天地之有五气,其产生情志上的喜、怒、悲、忧、恐。
所以人之喜怒太过必伤人之元气动能,犹天地之寒暑太过而伤万物之外形。
人常暴怒则伤阴之津液,过度喜则伤阳气之动能。
气一旦离经叛道必向上行,血脉过满则体形必伤,因必有不洁之物屯积脉内而致。
所以人如喜怒不知节制,就如自然界之寒暑太过,生命力必不强固。
所以阴太盛则阳伤,阳太过则伤阴。
所以说冬季之收藏不泄,如汗出于冬必受寒伤,到了春天来时,病人就发生津液不足为阴寒所困之热性病出现。
春季不知生养之道,过于当风而伤,夏季来临则产生下痢之消化不好的病症。
夏日过度暴露于暑气之中,肺津液不生长,秋季来时必生往来寒热如疟疾等症。
秋日不知收养之道以备冬日之需,过度处于湿地则冬季必生咳嗽不止。
黄帝问说,我听闻上古之圣人,其论人体之道理,明列出脏腑位置,校正了全身之经络走向,使其与天地合为一体,五脏六腑各司其一定之功能,气所至之处必列有名称。
所有全身大小之关节起伏必有一定。
各司其职而不相违逆,有条有理。
如同西季阴阳消长都有纪律一样,人体之内外相应其关系密切不可分,其可信吗?
歧伯回答道,春天时,风自东方来,此风能润养草木使之发芽成长,其味为酸,如同人体内之肝脏代谢出的废物味为酸一様,肝脏管筋,筋方化为心脏,其开窍于眼目, 是目能视之源,其在天上为无穷无尽之界,在人为智慧之源,在地为生化万物之工厂,其化生出食物之酸、苦、甘、辛、咸的五味。
在道能生智,人精神之生如天之无穷无尽。
肝之性在天上如风一样,在地上如树木一様,在身体中则为筋之连贯全身,在内臓即是肝,其外色为青,五音律中为角音发声为嘘声,人手之能握为肝主,开窍在眼,代谢出之味为酸味,情志上是怒代表肝,故过怒必伤肝,唯悲能平怒。
风太过必伤筋,如人体一样受风太过必伤筋,唯燥能胜风止风。
过酸之味伤筋,唯辛辣之味能制酸。
夏日来临,热自南方来,热产生火,万物过火之后味必苦,心即由苦味化生出来的,心脏主血之动能,血液循环流畅则生出脾赃,人的舌为心臓之表征。
自然界中为热象主心,在地下即为地火,在人体中即为血脉,在内脏则属心脏,其色正赤红,五音律中发征音,即呵声,表现人体上为笑声,精神上为忧虑,开窍在舌,味道极苦,情志上为喜悦。
过喜则伤及心臓,唯恐惧能压制过喜。
过热气伤,唯寒能制热。
过苦易伤气,唯咸味能制苦。
西季交替时产生的空挡,吾人名之中央地带,其为湿之起源,湿能润土使土能生出甘味之食物,甘味食物能助长脾脏,脾强肉生,肉壮后则肺脏乃能收藏脾之津液。
脾主口中之湿,在自然界中为湿气,在地与土合为湿土,在人体中为肉,在内臓中为脾,其色黄,其在五音律中为宫音,发为呼,人能歌主脾。
有变化则生哕逆之症,开窍在人口,味道极甘甜,情志表现为思念。
人一旦思念太过必伤脾脏,唯怒能压制思太过。
湿 太过则肌肉受损,唯风能使湿散。
食过甜亦伤肌肉,唯酸味能抑制甘甜之味。
秋天为燥季来自西方,因燥而终得生金气之肃杀,强硬之金属必来自极燥,此燥金甚辛辣,辛味而生出肺臓,肺生乃皮毛附之亦生,形虽不同,功能却同,皮毛生而肾臓亦出焉。
肺管鼻,在自然界中为燥气,在地内为金属,在体外为皮毛,在内臓为肺,其色本白,五音律中为商音,即呬声,人之哭为肺主,生变之时必生咳嗽,开窍在鼻,味为辛辣,情志上为忧郁,过忧之人肺伤,唯喜能胜忧,过热则伤及皮毛,唯寒能制热。
过辛味亦伤皮毛,唯苦味能制辛味。
冬季时寒冷由北方南下,故寒生在北方,寒气带来水,水中含咸,此咸乃生出肾脏,肾脏生出骨髓,骨髓乃化生出肝臓,肾管耳窍。
在自然界中为寒,在地下为水,在体内为骨骼,内脏即为肾。
其色为黑,五音律中为羽音,即吹声,发出口中为呻吟,有变化时为战栗,开窍在耳,味道为咸味,情志上为恐惧,过度恐惧必伤及肾臓,唯思念可战胜恐惧。
寒过盛则血必伤,唯燥能胜寒。
过食咸味亦伤血,唯甘能制咸。
所以说天地之道,即是万物上下交流循环之道理也。
所谓
小说《译黄帝内经》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